图片

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考试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来源::未知 | 作者: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 本文已影响
  重点难点梳理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③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④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考场上,导致考生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或说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彻;或程式不规范,或要素不齐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类型的题目时,考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更多,有时甚至“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即一旦表达技巧的类型答错,往往导致后面的分析说明也“牛头不对马嘴”。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相对来说,高考题目的命制和答案的设置更为科学和规范,其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方式甚至字数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去分析揣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春,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往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岳州,从岳州太守那里借得后圃君子亭暂居,自号“园公”。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吕】迎仙客
  张可久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两篇作品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答案)
  1.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主要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作者通过描写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的海棠来表现自己不避艰险的精神和孤高脱俗的人格。3.李诗由景入情,正面抒写思念之情;张曲通过对秋景、捣衣声以及旁人的描写,侧面衬托了思妇的怨情。

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