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 > 艺术理论 > >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含蓄美

来源::未知 | 作者: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含蓄”一词的寓意比较深远,它既指用辞方面的委婉,又指在神态举止方面女子的娇羞。含蓄美,如同一位羞涩的孩童,藏在古诗词中给人以寓意无穷的惊喜;藏在山水画中给人以叹为观止的意境;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含蓄如同历史索锻造的美玉,朴实无华的绽放着它隐隐的光华。本文将从中国艺术审美的起源开始谈起,重点对含蓄美的部分进行深度剖析,结合部分艺术作品,对含蓄美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关键词:含蓄美;审美;艺术
        一、中国艺术审美的历史
  华夏文化是以儒学思想为主流,百花齐放,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化,这不仅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民族特点,也是我国审美意识认为的传统特点。它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是造成我国全方位审美观念和心态的基础,是奠定我们华夏儿女审美方向的厚重根基。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高度,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民族就已经创造出了文艺的雏形。在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感觉,这是由本民族长期的生活生产等因素造成的,是属于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是我们国家审美个性的代表。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曾处于文明先导的地位,是华夏文化的精华,也曾被世界的很多国家传颂,这使中国的审美艺术有了很好的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研究就基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流行舆论的导向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既没有走入美学玄思的抽象意境,也没有迎合当代审美的具体形式,而是在改变传统美学研究倾向于思辨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式的调整,使其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审美文化一词作为舶来语言,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翻译过来。此后,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发现”于国内学界,从那时起审美文化长盛不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审美文化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对传统的美学理念进行变革,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美学的范式,对中国审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为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展开了新的历史画面。
  走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中国民族民俗特色的审美文化就越来越受到艺术审美研究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空间时间最大化的拉近,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被消化吸收到很多外来文化中,同样的,由于西方文化和许多外来文化的传播,中国审美文化同时也处于各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交错杂糅中。这种水乳交融的探索形式将审美文化塑造成为时代中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研究方向。
        二、对美的解析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关于美,已经不是单一的描述,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中国审美观念错综复杂,纵横交替,可谓是环肥燕瘦,内容丰裕。中国古代美讲求意境之修饰,或以味为美、以意为美;或以道为美、以文为美;再或者同构为美、异己为美。无论哪种看法,都对美的欣赏带来了复合的互补,从整体上构成了中国古代美独特的魅力。
  (一)以“意”为美。中国古代美学发展至今,仍然将美幻化成为一种快适的滋味,体会这样的快感,不能局限在事物本身的形态,而要将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唯心体会都发散出来。万物皆有情,一些事物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因此在他们的笔下,这些事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这种人化精神充分显示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以“道”为美。“道”是实实在在起源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文化精髓。当我们感叹“意”幻化的极致美景时,“道”则将这种幻化拖入现实,拉回到人们面前,不仅仅是快感,而更胜为一种切肤体会。它将“意”升华为具有切实形态的思想。
仿佛它也体现了当然,却又高出于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遍布以“道”为美的符号,似乎已经将其烙印在审美细胞之中,明显的寄托了深刻的道德理想。
  (三)同构为美。人性“爱同憎异”,“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美往往来自于心,“心所体,爱所在”,同构之美就是中国古代对美在心理上最本质的探索。从中国远古文化发展至今,从来都认为天与人、物与我为同源所生,是同类事物,它们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这种感应属于共鸣现象,是愉快的美。
  (四)以“文”为美。“文”的原初涵义是“交文”,就是中国古代关于形式美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美的体会,是中国文化中,脱离了理想,现实存在的美,就是所有事物的物体形式的美。以“文”产生的衍生义为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愉悦感。这种体会的存在,完善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构架。它使得中国特色的的审美不仅包含道德美、内容美,也囊括了形式上的文饰美。
  这些独特的美,以宁辟蹊径的角度将中国审美打造得充满了人文体会和现实感受,他们杂糅在一起,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体现,突出了中国自美的文化起源以来的本质特色。
       三、含蓄美的概说
  含蓄,《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也作涵蓄。一层含义是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二层含义是说话中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而艺术体现的“含蓄”里包含着更多更丰富的委婉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这其间蕴藏着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含蓄之美中吧!
  中国古代诗文中就蕴含有含蓄美,诗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他们生活的必需,是其高雅生活的保障,是修养性情的良方,是令人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是隐士侠客该处的位置;“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杨花漫天飞舞,却又全非杨花。花者,美者也,杨花飞落,无着落也。这恰似美貌的风尘女子。句句不提女子,然意思却溢于言表。这也是“含蓄”,表面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含义,叫人真正感到触动的地方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这也就是中国诗歌里的“言不尽意”。
  人们形容一副有意境有道性的美景,常通过“如诗如画”来表达,既是谓之“诗画”。含蓄在诗人那里如果是作者不经意间的产物,那么对于画家,常常是故意为之。在画作创作中,很多人认为中国画是不讲章法的,看画的创作,关键是看画者的心灵。有的画作简简单单就挥就而成,有的则酝酿多时。郭熙在他的绘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里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意思是画山、画水的方法,不可以让山水在画作上一目了然,要“虚”、“挡”、“藏”。画家们有意制造模糊朦胧之感,或将某物置于眼前,总之是看不清楚。就像我们看到的一幅幅流传千古的画作上一大片的“留白”,而且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感受,每一块留白都不是多余,而是无穷的想象空间,而且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遐想,这就是含蓄的效果。
  含蓄被广泛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无一不包含含蓄,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就形成了含蓄之气,它发起于艺术,同样也造就了艺术的含蓄美。这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园林设计。弯曲小径,蜿蜒的回廊,还有小桥、流水,亭台云墙,青山古树等,都包含着园林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园林在进门的地方,几乎都不是可以一眼望到底的,不是一块巨石,就是一块林荫,要不就是假山……反正不会让人一眼就看透。含蓄美作为中国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种气韵,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表现出的含蓄美相对于西方以及我们现代的很多审美观念而言,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而在我们面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被西方审美观念入侵的情势下,我们何以保持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引自鲁迅:《鲁迅全集》 
[2]引自常建:《题坡山寺后禅院》
[3]引自朱良志:《中国艺术论十讲》
[4]引自王毅:《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   
[5]]引自黑格尔:《美学》
[6]引自岳诗论:《八面风神——中国书法的意蕴》。

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