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 > 艺术理论 > >

小说到电影的演变探讨

来源::未知 | 作者: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 本文已影响

摘要:荣获1982年英国学院奖,同年又获奥斯卡5项提名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由哈洛德·品特根据英国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同名小说改编,英国著名导演卡利尔·瑞茨执导。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是福尔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此小说获得当年的国际笔会银笔奖,“W·H·史密斯父子图书馆奖”。这到底是怎样一部艺术作品,能同时独享小说与电影界的至高荣誉呢?
为此,笔者试从小说电影文本、技巧、主题等多角度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解读,希望能引出对艺术及艺术作品共通性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小说;电影;情节
Abstract: Had the honor to receive in 1982 the British Institute prize, also attained Oscar 5 nominations the movie "the French First lieutenant’s Woman" is in the same year by Haluode · according to Britain contemporary author John · the Falls novel reorganization of the same name, British renowned Director the Carlill · auspicious tribulus directs especially. The novel "the French First lieutenant’s Woman" published in 1969, was the Falls most influential novel, this novel won same year’s international pen club silver pen prize, “W · H · Smith fathers and sons library prize”. This is what kind of artistic work, can simultaneously monopolize the novel and the movie circle to the high honor? for this reason, the author tries from novel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movie text, skill, subject carries on the explanation to "the French First lieutenant’s Woman", hoped that can draw out to artistic and the artistic work common ponder and the inquisition. 

key word: Novel; Movie; Plot

(一) “转身之前,景色年华”——谈小说
    ★关键语:技巧(真实与虚构),开放式结局;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创作技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福尔斯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令人惊叹的笔法再现了维多利亚英国的风貌,模仿了英国19 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模式,其故事开局、人物对话、叙述语调乃至场面描写简直可以乱真。例如,像许多维多利亚小说一样,作者在小说一开头就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景;在每一章的章首冠以警句格言。模仿给作者提供了过去与现在两个视角,从而使19 世纪的英国与20 世纪的英国社会生活遥相呼应,互为对比。他让我们看到,“那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矛盾现象的时代:是一个妇女被受尊重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花几镑钱就能买一个13 岁小姑娘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英国所建教堂的数目超过了这个国家以往的总和,而在伦敦,每60 所房屋中就有一所妓院;在那个时代,每一座布道坛、每一家报纸的社论、每一次公开演讲,都喋喋不休地宣传婚姻的神圣性,而上至王储、下到达官显贵,许多人都有着偷偷摸摸的私生活,人数之多,超过或几乎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那个时代,刑法制度逐步讲究人性化,而鞭打却非常盛行;在那个时代,妇女们的衣服把肉体遮盖得比任何时代都严实,但对雕塑家的评判却要看他雕塑裸体女人的水平……”作者接着写道:“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就愿意把我们如今看来很无所谓的事看得很严重。他们的严肃之处就是不在公开场合谈论性,这恰巧与我们相反。但他们的一本正经只不过是一种社会习俗,表象之下的东西没有变过。”很难说,作者这么写是一种褒今贬昔的心态所致,但读者看到了他对“那个时代”的保守与虚伪的讽刺与抨击。
小说前半部分的情节引人入胜,正当我们充满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期待时,作者突然发问:“莎拉是谁?她是从哪个隐蔽的角落里钻出来的?”这一问撕裂了海市蜃楼,将读者置于荒野之中,不知归途。自由地出没在“虚”、“实”两个世界里。当叙事行至查尔斯乘车去伦敦的途中时,叙事者莫名其妙地以真实身份出现在小说之中,与查尔斯对话,讨论情节的发展;下车之后,等查尔斯回头之际,叙事者又消失在人群之中。“ 虚”与“ 实”的世界合并在一起,读者的思维短路了。短路现象突出了故事的虚构性,进一步唤醒了读者对虚构的意识。福尔斯真是将叙事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时而来到十九世纪,讲述着那里发生的故事,时而来到20 世纪,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既自信地杜撰着虚幻的故事,又犹豫不决,不知故事该拥有哪种结局。作者没有沿袭传统,为他的小说安排一个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封闭性结局,而是给了三个结局,供主人公查尔斯选择,也供读者选择:第一个结局,查尔斯从伦敦的返程中路过爱塞特,却没有停留,而是返回莱姆镇,与蒂娜结婚生子。查尔斯完全是一个遵守维多利亚社会规范的规矩人。第二个结局,爱的激情促使查尔斯与传统观念决裂,他不顾自己身败名裂,决意去寻找莎拉,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三个结局,查尔斯与莎拉久别重逢。他的求婚遭到拒绝。眼前的莎拉若即若离,让人捉摸不透。她既像玩世不恭的勾引者,又似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新女性。尽管如此,莎拉那不顾一切寻求个人自由的精神唤醒了查尔斯,他决心从头开始,去寻找自我。
(二)    “转身之后,灯火阑珊”——谈电影
    ★关键语:主题(真实与虚幻),套层结构;
    《法国中尉的女人》并不属于那类标新立异,与读者产生隔阂,把普通读者拒之门外的作品,相反,它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可以剥离出来的,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于是,电影版《法国中尉的女人》呼之欲出!据说,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立即引吸了很多电影编导的眼球,想尝试拍摄,但是,小说原著语言表述过于复杂,再加上福尔斯在叙事技巧上的极至发挥,让许多电影导演无法招架,只得作罢。幸运的是英国著名导演卡利尔·瑞茨没有放弃,请出了大腕级编剧哈洛德·品特,出奇制胜,采用所谓“戏中戏”的叙述方式,把电影置于两种不同情境当中。讲述一个电影摄制组去一个海边小镇拍摄《法国中尉的女人》 ,一方面演绎了小说中的整个悲欢故事,另一方面表现戏外女演员安娜和男演员迈克的婚外纠葛。这样一来,导演用现代视角对100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个压抑的爱情故事,进行了重新审视。

电影利用影像的优势,借两个时空的不同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昏暗代表过去时空,萨拉抑郁的心境,大海朦胧的外衣,让整个“过去”都呈现出黑灰阴冷的气氛。然而,随着人物命运及心情的改变,画面由暗向明转变,这点从人物的服饰上就能表现出来,起初莎拉的
服装和帽子等均是黑色,由此可以反映出她内心的压抑。而当他遇见查尔斯,并且和他产生了爱情到最后的结合,她逐渐地脱区了一身黑色,到影片末尾她的打扮已经是暖色系的了。明亮代表现在,代表着安娜与迈克的生活,和很多现代人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着激情,激情背后隐藏着的是现代人的极度空虚。激情过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生活,生活大多数时间是平淡的,暗淡的。昏暗与明朗纵横交错,过去与现实自如穿梭,让观众沉浸在一种神秘莫测的变幻中,过去时空是被演绎的情节,是虚幻是梦境。却又是那般真实的表现在人们眼前,现在时空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但人物的情感却是那么的脆弱与不堪一击,生活就是这样的巧与不巧,这是值得我们玩味和思考的。
    过去与现代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了人们的爱情与理想信念的不同。在过去,人们的情感是被压抑的,没有自由,而到了现代,人们完全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的爱人,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安娜,她是现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有事业,有婚姻,有爱情,当然这爱情完全是随自己的心意来。她清楚生活是生活,演戏是演戏,有时可以混杂但绝不能取代,这也许就是她的价值观。
    影片给我们展示了莎拉与查尔斯,安娜和迈克两对恋人的感情纠葛。其中,莎拉和查尔斯并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他们只是被演绎的角色。而现实中的安娜和迈克,他们的情感看似真实,却又那样的脆弱。特别是全片的最后,迈克望着安娜的汽车离去,向着窗外竟喊了声“莎拉!”从迈克的表情当中,我们能断定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追求与爱的那个人到底是莎拉还是安娜。那时候的迈克正处于一个自造的虚幻与癫狂的情境当中。
    其实安娜就是莎拉,莎拉就是安娜,她们的内在生命特征是一致的,只不过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罢了。莎拉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查尔斯,也把现实里的迈克吸引住了。四人之间可以说是互相彼此吸引,是灵魂对灵魂的爱慕。他们都有极强的生命动力,这动力促使他们追求,在虚幻与真实中不停追求,目的和结果是什么早已不重要,重要在于,虚幻与真实间你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回到电影,假设安娜没有离开,又或者她回头了,迈克是否会像在戏中的查尔斯一样放弃原本的选择和她在一起呢?这种设想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安娜知道她该如何选择,因为她认得过去与现代,虚幻与真实。
(三)    “转身之时,众里寻她”——小说到电影
    ★关键语:差异的认识,改编的意义,《法国中尉的女人》;
针对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论战在影视文化圈内愈演愈烈。根据它的激烈程度,我们基本可以掌握其发展走势。改编作品层出不穷,如《广岛之恋》,《铁皮鼓》和《达芬奇·密码》等这些都属于成功之作,它对原著小说的作用是积极的,有利的。近些年改编作品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但质量却没人敢保证。很多电影的制作者们急功近利,一切为了赢利,这样的事实着实让人担忧。除去着这些“商人”,还有的情况就属“好心办坏事 ”,那么,我们还是有必要来弄清些本质性的问题。
    小说文本都是抽象符号(文字),是一个词汇的结构,其间充满了意义与观念,并且用它们独一无二的方式表达和控制着读者的意识。影视剧也是一个文本,它则是一个具象符号系统(直观的图像场景),是通过一组镜头与另一组镜头连接起来的。由于影视这种媒介的本质,这种文本类型的决定性是一种通过时间的运动讲述行动与事件的序列的叙述。
    由于在叙述性小说中,基于叙述的偶然性的行动与事件的持续时间是占优势的。此外,叙述性作品需要话语的持续。这样,语言文本可以在故事世界的叙述时间和空间里往返,穿越,有时甚至停留。所以,即使细节描述打断了故事的进程,在语言文本构造的话语链范围内,读者意识也不会被打乱。但是影视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来不言而喻的“呈现”。由于详尽描述引起的对故事的打断,常常打乱只是跟随着影视镜头而行动的观众的意识。甚至当故事的行进没有被打断时,影视的镜头语言也要求观众去推断。由于它的感性形象并不完全像说文本那样,用通过词语命名观念结构的指称方式表达,影视的特性就不仅是概念性的,而且是形象性的。随着这些感性的、连续的形象的运动,观众必须通过自己推断来表达形象的意义。所以,影视剧通常很难完全按照小说的叙事原貌照般。《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如果照搬小说的模式拍摄电影的话,我想不光观众无法欣赏,就连导演也应该不知所措。于是,就涉及到改编的问题,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足见该小说改编的难度,因为,不仅要对文本进行必要的修改,更重要的是对结构的安排处理,结构设计好,电影就已成功了一半。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难以成功,往往还有以下两方面因素:(1) 影视中的形象与读者对小说的想象无法重叠,甚至存在很大反差。(2)文字内含的意义无法在影视中呈现,这突出表现在对经典名著的改编中。那么,事实证明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改编案例中极为成功的,虽然,在关于电影理念上有人持不同声音,但从电影改编本身《法国中尉的女人》无疑是做了诸多努力和尝试的。比如:电影大刀阔斧地削去了小说叙事的枝蔓,将因众多“离题”议论而显得散漫的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条,紧凑完整,这就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另外,电影套层结构的设计也为世人津津乐道。
    小说与影视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可调和的因素,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点上,小说和影视作品具有同一性。特别是,小说与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分享同一个“潜文本”。它由特定的行动与事件串联在一起,为小说和影视提供了无法减缩的“叙述”的基本骨架。很多时候,这直接决定着小说如何改编成电影。改编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考虑到受众,特别是从读者到观众这一群体的能动作用。受众首先是一种社会性主体,而且还是多个文本的拥有者。他们的社会存在和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对文本做出反应的期待视野和情感基础,决定了他们对不同文本的评价、取舍态度。如果我们的从业人员能按部就班,对应着踏踏实实的进行小说的改编工作,那么,我们的文化市场,尤其是影视市场将奏响又一曲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法国中尉的女人》,百花文艺出版社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美后现代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
《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影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红颜不再是祸水》,江苏人民出版社


零点棋牌_十点半游戏-官网平台下载

更多关于“艺术理论”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